與大師對話

Post date: 2012/11/15 上午 04:28:13

經由閻醫師的穿針引線,搭兩岸核醫討論會的便車,我們分子影像中心與潘小川教授及潘亭壽教授在 2012-09-28 於 13J 討論室有一場精彩的研究討論對話。與會討論的專家包括 MRI 林吉晉醫師報告 cellular metabolic information in MRI。

長庚大學蕭穎聰老師,劉浩澧老師的 focus ultrasound study

另外本科方佑華博士,林潔,以及我,也都參與討論。

方佑華與兩位教授討論題目為「quantification for CZT SPECT Myocardial Perfusion Studies」。 由於一般單光子斷層影像儀器,將放射活性轉換為所量測光子量之效率較低,且缺乏衰減校正,不如正子斷層影像可進行絕對定量的動態影像檢查,因此,無法對於心肌灌流進行定量的量測,使得臨床醫師僅能以肉眼判斷影像上是否有灌流缺陷,並受衰減假影的影響,而使心臟單光子斷層檢查往往具有較高的偽陰性。方博士發展新式影像分析與處理方法,使心臟單光子斷層檢查具有定量量測心肌血流資訊的能力,藉由使用動態模組化分析(kinetic modeling analysis),利用高偵測敏感度、使用碲化鋅鎘(CZT)偵測器的新型單光子斷層儀器,發展可對冠狀動脈血流儲備量(coronary flow reserve)進行定量量測的方法。此外,並設計可在單一掃瞄中完成資料蒐集、整個檢查流程短於20分鐘的心臟單光子斷層檢查程序,以及使用cardiac MRI作為金標準,比較以MRI和SPECT所量測之冠狀動脈血流儲備量,並藉由冠狀動脈疾病高風險病人的臨床試驗,以心導管檢查結果評估經定量分析後的心臟單光子檢查,是否能提升診斷之敏感度與特異性。

會議中,長庚大學醫放系蕭穎聰副教授與兩位潘教授是舊識,潘亭樹教授是蕭穎聰副教授清華大學電機系學長,早在十幾年前在國際會議上認識,對於他結合醫學影像的理論與實務經驗非常了解。蕭老師也同時跟兩位潘教授分享我們近幾年來的研究發展。蕭穎聰副教授負責報告長庚醫院與大學,在最新的 PET藥物 AV133應用於動作障礙疾病的成果與展望。兩位教授對於我們在 PET影像的發展頗為讚賞,直說我們報告的研究成果給了他們很大的壓力。蕭穎聰副教授覺得在二位攀教授來長庚指導的幾天時間當中,能與兩位潘教授學習最新的研究方法與理論,臨床應用,及如何將研究成果或想法推向商業產品(或專利),受益良多。他也跟潘亭樹教授提到未來可以送研究生到 MD Anderson去做醫學物理實習的合作,潘教授說他很樂意建立這樣的教學實習合作管道,接下來如果學生有興趣,我們將會申請國科會或相關補助,然後跟潘教授共同合作研究生的醫學物理實習課程安排。

潘亭樹教授在十年前左右因故從工業界(GE)進入學界(MD Anderson)。利用他在工業界的經驗,發明了 average CT的概念,以解決 PET/CT中因為兩者時間解析度的差異所造成的 PET影像假影。去年他將此一技術發展成為一套軟體,並且申請 FDA的 510K,經過不到一年的悉心準備,竟然一次就過關,順利拿到了 510K。表示他這套軟體可以賣給醫療院所,利用於病人影像資料之診斷。他分享了整個準備過程,從十幾年前在工業界的發展開始,到這一年的準備,他說最重要的事,反覆的驗證軟體(有一套清楚可行的方法),再加上有一位資深專家的幫忙,所以得以順利拿到 510K。他也無私的提供相關表格內容撰寫。這樣的經驗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因為近來大家開始重視如何將研究成果轉為可用專利,如何掌握專利申請的關鍵點,以及申請流程,至為重要。除了演講與討論,他還親自到臨床去指導 average CT與相關 PET影像的使用與評估。

潘小川教授則在斷層掃描影像重建方法上有許多革命性的創見,這幾年他提出了一套很重要的重建技術,就是利用很少的資料可以重建出一樣或更好的影像來。這樣的技術對於低劑量來說很有影響,因為低劑量通常代表高雜訊,影像品質通常很差。如果利用較少的資料(低劑量),一樣可以得到相同品質的診斷影像,那對 CT的應用來說,貢獻會很大。針對不同的應用,他的研究團隊找出的各種不同參數。這次除了看到他的研究團隊所呈現的各種影像之外,還聽到他說了一個很特別的理論,就是所有的方法並不需要所謂基於模型推導的理論(model-based,通常是研究上最常用的方法,簡言之就是依據問題的形成原因,找出方法),最重要的還是應用(application based)。所以同一個方法,不同的應用則需調整出不同的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