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醫學輻射檢查利用可以穿透人體的輻射線,將身體內部的生理訊息,組織結構,或是核醫藥物追蹤劑位置,傳遞到身體外,由醫用掃描設備接受分析,來了解病患體內的病理狀況。上述過程不可避免的,病患將接受到一定的輻射暴露,這就是所謂的醫療輻射暴露。一般而言,一次醫學輻射檢查的輻射劑量可能落在 0.01 毫西弗 (一般胸腔X光檢查) 到 30 毫西弗 (X光透視檢查) 之間,這約為人一年的背景輻射劑量。病患接受這樣低背景輻射劑量的醫療檢查,很難評估是否會對身體造成什麼傷害。美國醫學物理學會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hysicists in Medicine) 甚至建議,當單次醫療劑量暴露在 50 毫西弗 以下,或是短期多次醫療放射暴露累積劑量在 100 毫西弗 以下時,該風險可能太低以致無法被評估,或是不存在風險。相反的,藉由醫學輻射檢查所獲得的生理或是病例數據,卻是評估病患治療方針或是劑量的重要依據,對病患而言,有其必要性。
醫學輻射檢查的輻射來源,大致可區分為體外輻射線穿透,以及體內注射放射藥物所致。
其中,穿透式的X光檢查的輻射來源,主要來自X光機短時間產生的穿透身體的輻射線,而核醫檢查的輻射劑量,則來自注入病患體內的放射藥物所發出的短半衰期輻射線,可以想見核醫檢查的輻射暴露的時間較X光檢查長許多,但是相對的,核醫放射藥物在單位時間內的輻射劑量卻遠遠低於一般穿透式的X光檢查,所以核醫放射藥物對病患所造成的總輻射劑量,與穿透式的X光檢查差異不大。如前言所述,個別醫學輻射檢查的總劑量,一般都若在一年背景輻射範圍內,病患無須太過擔心。
以正子電腦斷層掃描為例,單一正子掃描來自放射藥物 F-18 FDG 的輻射劑量約為 4~8 毫西弗 [1,2,3 ],正子掃描通常會在搭配全身低劑量電腦斷層以評估更正確的放射藥物累積數量,以及用來確定放射藥物聚集在病灶的位置。而這種全身電腦斷層掃瞄 (CT) 的輻射劑量,一般低於 5 毫西弗 [2],使得正子電腦斷層掃描總檢查劑量介於 6.35~9.48 毫西弗之間 [3]。(PS: 資料隨科技進步可能降低 updated on 2009-05-13)
醫療放射劑量比較:
不同的檢查會帶給受檢者不同的放射線劑量,而劑量停留在身體裡的時間也不相同,一般而言,電腦斷層約造成受檢者劑量約10~30 毫西弗,所有劑量在檢查當時幾分鐘的時間一次給足!相對的,核子醫學檢查病患需接受放射同位素追蹤劑的注射,該藥物的初始放射劑量不高,但是會停留在身體一段時間,以利用追蹤劑的特性標定特殊分子,在經由核醫掃描儀的偵測,找出病灶所在…其中,正子掃描 的初始劑量較高,但是停留在身體的時間最短!相對的,心臟掃描 、 發炎掃描 的初始劑量最低,但停留在身體的時間較長。骨骼掃描、以及 甲狀腺掃描 則介於兩者之中。
總體而言,各種不同醫學檢查對受檢者所造成的總劑量都差不多,約 5~30 毫西弗。多在可以接受的劑量範圍,受檢者無須太擔心!個別檢查的相關輻射風險也可以參考下列網頁說明。
病患的X-ray risk calculator 計算參考網頁:
Dedicated to improv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radiation risks from medical imaging. Calculate your dose and estimate cancer risk from studies including CT scans, x-rays, nuclear scans and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s. (since 2009)
引用文章:
小朋友的體重以及器官分布與大人不同,由此,小朋友的放射藥物劑量多依照體重調整。其中長庚體系是依照美國核醫2010年的工作共識施行,以體重調整核醫追蹤劑的劑量。然而,劑量下降,隨著需要注意的是影像品質的可能下降,所以造影時間也須隨劑量下降而有所調整。
一般而言,胎兒的輻射風險與懷孕的週期有關。畸胎風險最高的時期為胎兒器官形成的期間,約略在第一孕期(1st trimester) ,第二孕期 (2nd trimester) 次之,第三孕期 (3rd trimester) 風險最低。進一步說明:懷孕期間接觸放射線,若在 受孕後的前14天 可能會增加胎兒流產的機會,但不會增加胎兒畸形的機率;在 受孕後的18~40天,也就是在胎兒器官發育的這段期間,則會提高胎兒畸形的風險;懷孕8-25週,胎兒中樞神經異常的機會大幅上升。至於病患在 受孕前 接受輻射相關檢查導致生殖器官接受輻射暴露,則尚未有報告指出會增加罹癌或是畸胎的機率。
胎兒的輻射風險與放射線劑量高低有關,若胎兒放射線劑量低於100~200mGy則相對畸胎風險較低,也不建議因此墮胎。但若胎兒劑量達到100~500mGy則建議與醫師以及放射物理師依據個別情況共同討論。
一般的放射檢查與胎兒劑量如下表所示(隨著科技進步,劑量數據可能更低)
大部分核醫檢查多使用短半衰期的放射核種,多不會造成大的胎兒劑量。通常孕婦可以藉由多喝水以及多排尿來減低可能的胎兒劑量,但有一些放射核種會穿過胎盤,增加畸胎的風險 (例如放射性碘I-131),一般而言,胎兒的甲狀腺組織在受孕10 週後即可攝取碘,而過量的放射碘可能導致胎的甲狀腺功能低下。如果婦女在服用放射性碘I-131後 12小時內 發現有懷孕狀況,可以藉由服用 60-130毫克的碘化鉀 來減低胎兒的甲狀腺劑量。一般的核醫檢查與胎兒劑量如下表所示(隨著科技進步,劑量數據可能更低)
值的注意的是懷孕過程與輻射無關的風險也不小,例如自然流產的機率就高達15%,而基因異常的比例也有4~10%,畸胎的機會也有2-4%之高。接受放射線檢查時,最好遵守『10日規則』,就不必擔憂放射線會帶給胚胎不良的影響。所謂『10日規則』指的是為預防女性病患不知自己已懷孕而接受輻射相關檢查,導致胚胎受到照射所作的規定,接受核醫或是放射線檢查有可能使胚胎接受放射線的劑量,若非必要最好在月經開始的第1天至第10天之內接受檢查,這就是所謂的『10日規則』。
放射相關檢查或治療後何時可以再懷孕?(進階參考資料 Eur J Nucl Med. 1993 Mar;20(3):192-4. PMID: 8462605 )
若是一般核醫檢查,則無特殊建議,但若是放射碘治療病患則建議:
一般而言,考量放射性藥物可能出現在母乳中,故若媽媽接受核醫檢查過程,會建議停止哺乳一段時間,讓放射藥物衰變到背景值,或是自媽媽身體排出後再繼續哺乳! 依據 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歐洲核醫雜誌 Harding LK, Bossuyt A, Pellet S, Reiners C, Talbot JN. "Recommendations for nuclear medicine physicians regarding breastfeeding mothers." European J Nucl Med.1995; 22:BP.) 研究建議:
核醫放射藥物檢查停止哺乳建議
引用文章: